距離“女童摔嬰案”事發已經過去近一個月,但這件事仍在繼續發酵,新成屋女童李某某原來的鄰居、同學和老師,都在努力地試圖抹掉自己和李家有過接觸的事實。女童的成長軌跡,在各方的逃避和不配合下,依舊模糊。(12月24日《新快報》)
  事發近一個月,面對仍無休止的採訪,摔嬰女童的家人東躲西藏難覓蹤跡,左鄰右舍由津津樂道轉而三緘其口,這似乎引發了媒辦公室出租體的不滿,認為這是“各方的逃避和不配合”,卻不知,自己的採訪已經越來越變了味。
  女童摔嬰案的發宿霧生引發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註,女童更被外媒稱為“魔鬼女孩”,與20年前英國發生的一起類似案件相提並論。初期媒體對事件的採訪,集中在瞭解事情真相,探查女孩的家庭環境、教育環境對她的影響,這無疑是正確而有積極意義的。
  一個外形乖巧的十歲女孩,竟然能做出那麼殘忍的事,且還能心情平靜,其背後的原因需要一探究竟,以防止類似事件的再次發生。但看媒體現在的採訪,吳哥窟似乎把這一事件當成了娛樂事件來看待,像狗仔隊一樣窮追不捨,而其關註點也轉向“女童本人和她的家庭躲到何處”、女童父親如何一次次躲避媒體的採訪、女童的學校和鄰居如何厭惡的拒絕採訪,並對女童母女輾轉各地被“人肉探索”到地址興奮不已。試問,這樣的採訪有何意義?
  事抗癌食物件發展的現在,除了女童父親應該積極賠償男嬰的治療費用外,已經無需過多的關註。對事件背後的原因,已經挖掘得足夠清晰:女童經常被父母打罵,缺乏關愛,潛移默化中在內心種下暴戾的種子,在男嬰哭鬧的那一刻瞬間結成惡果。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、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系教授李玫瑾認為,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,預防女童摔嬰案的發生主要還是在於家庭教育。
  當然,女童摔嬰案並不只是家庭原因,也不能孤立的看待這一事件。同期還發生福建莆田14歲男孩勒殺8歲女童的案件,慘劇提醒我們,社會的暴戾之氣正向低齡人群蔓延,這已是不容小覷的嚴峻現實,其中何止家庭原因,還事關學校教育,乃至現實生活中的種種暴力事件、宣揚暴力的影視劇作品等的影響,需要引發家庭、學校和全社會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的深刻反思和對存在問題的補救。
  女童摔嬰案事發至今應該進入各方反思和“療傷”的階段,這也就是為什麼“事發當事人及其周邊的人在不斷祈禱事件儘快平息”,而媒體也是應該停止無休止甚至變味的採訪了。
  文/王勇強  (原標題:對“女童摔嬰案”變味的採訪何時休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m14dmzy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